“军事+生物识别技术”会带来哪些别样的碰撞?

“军事+生物识别技术”会带来哪些别样的碰撞?

  • 2022.08.16

恩格斯曾说,尖端科技的应用往往是从军事领域开始,换而言之,军事领域更能为尖端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机遇。那“生物识别技术+军事”又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早在1999年,生物识别技术就已出现在军事领域中,主要用于区别平民与“危险人物”。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五角大楼便委托国内科研部门研制出自动识别人脸特征的系统,这套被称为“BAT”的识别系统主要包括面部信息识别软件、指纹读取设备、数码相机和可连接信息资料库的电脑。


虽然不少影片将“BAT”的功能无限夸大,事实上,BAT设备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才首次被美国海军陆战队广泛使用。但BAT设备因其体积大、信号不稳定以及数据库范围过窄等缺点最终还是还是被更为先进的设备取代。


五角大楼旗下的生物识别管理机构BIMA推出掌上录入/读取器HIIDE,可通过面部特征、指纹以及受测人情绪变化进行识别;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要求InCadence公司建立一套生物识别系统IDS-MC,可以捕捉对象的指纹、虹膜和面部等生物特征数据,并与现有数据库进行比对,以便在非常规战争中识别敌友。


生物识别技术在当下的发展迅猛且应用极广,在军事行动、边境管控、敌我识别等重要领域也表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连续发布了3个法案,强调在边检、执法、民用航空等领域应用生物识别技术。2017年特朗普便在行政命令中要求全面建立生物识别的出入境系统“US-VISIT”计划。该系统通过机器设备自动扫描指纹、拍摄人脸图像来收集持有美国签证人员的生物信息,并建立个人资料。

以上设备均是结合多种生物识别技术的综合性设备,对于独立的生物识别技术,也有其相对应的军事使用场景。


如常见的指纹识别,其作为身份识别由来已久,最早是由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发的自动指纹识别系统,利用比对手指纹理特点进行自动身份识别。也是我国目前最常用的身份识别技术之一。


目前有一款智能枪“Biofire”,在手枪把手处有指纹传感器,只有枪的主人使用时,手指贴合传感器才能通过验证进行开枪射击,一经发行便受到某些合法持枪国家的欢迎。


手掌静脉也是近些年的研究热点,其具有很好的唯一性,属于人体内部特征,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扰,同时稳定性和非接触性良好,作为活体检测难以被复制伪造,具有很明显的优势,是目前最安全的生物识别技术之一。


生物识别技术较于传统的身份识别技术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前景,这一技术的日渐成熟及应用推广必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事业带来巨大改革!